筆者手里有一份韓國SK電訊在2002進入中國時的彩鈴合作書,其中亦提到“主叫彩鈴”,但只是一筆帶過,當然還提到了“彩話”,同樣是一筆帶過。
如今放眼中國移動增值市場,彩鈴幾乎是僅次于短信的最受用戶歡迎的一種應用和業(yè)務。業(yè)內專家通常把IVR、彩鈴、彩話統(tǒng)稱為語音增值服務,然而即便都是針對“聽覺”衍生的業(yè)務,它們之間的區(qū)別也有天壤之別。如今最現實的例子,就是彩話在移動增值服務市場上的整體失敗。在運營商和SP的眼里,作為彩鈴孿生兄弟的彩話,并沒有像彩鈴一樣大行其道,只是蜷縮在一些鮮為人知的市場縫隙中(如躲在VoIP當中),悄悄賺點小錢。
據說移動運營商用不了多久,要推出“主叫彩鈴”,筆者深為其捏把汗。因為筆者認為:“主叫彩鈴”是畫蛇添足。
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彩鈴和彩話。彩鈴和彩話的使用區(qū)別在于一個在通話前和一個在通話中,但是通話的一“前”一“中”實際上已決定了用戶的需求差異和行為狀態(tài)。彩話的先天不足就在于,會人為地影響通話質量,特別是在通話環(huán)境、通話信號都不夠好時。而打電話是為了溝通,是為了說和聽清楚事情。說清楚、講明白是第一要求,也是本質需求。這就如同當我們在嘈雜環(huán)境接聽電話時,總會試圖尋找相對安靜的環(huán)境,來獲得高質、清晰的話音信號一樣。而當接聽者不能便利地找到適宜的環(huán)境時,只能咬牙切齒地堵住另一只耳朵。由此可見,無論是對主叫用戶還是對被叫用戶,清晰通話、有效溝通都是最根本、最迫切的需要。
現在再看“被叫彩鈴”和“主叫彩鈴”。被叫彩鈴是讓別人來聽,通過別人聽的行為來直接和間接地表達自己的喜好、心情和個性,實際上滿足了一種溝通、交際的需求。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注解的話,就是感情上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。而“主叫彩鈴”是自設自聽,當主叫和被叫方都設置彩鈴時,先播放誰的彩鈴,這個都好解決,問題的關鍵是,作為主叫方,需要自撥自聽嗎?此時,“主叫彩鈴”取代傳統(tǒng)的振鈴聲所起到的作用無非是增加點趣味?墒亲鳛橹鹘杏脩舳裕呀浿雷约涸O置的是什么彩鈴了,因此其心理預期已大為降低,“意外感”全無,趣味性自然也大打折扣。這樣的結果就是,“主叫彩鈴”用戶頻繁地更換鈴音。而且聰明的用戶會這樣想:既然可以免費聽別人設置的彩鈴,干嘛要交錢自己聽自己設置的鈴聲呢?而且,“主叫彩鈴”缺乏傳達、溝通的作用,客戶難道不知“獨樂樂”不如“眾樂樂”的道理嗎?樂觀一點說,“主叫彩鈴”對于客戶而言,也就是好奇一下,淺嘗輒止而已。用戶總不至于自己欣賞音樂吧!因為自己欣賞倘若要通過“主叫彩鈴”,無疑是一種受虐。至于某文“九成網民接受‘主叫彩鈴’”的說法,筆者表示相當的懷疑。如果“主叫彩鈴”是勵志歌曲或者針對用戶度身定做的“鈴聲版座右銘”,那么這九成網民倒有可能嘗試那么幾次。
綜上所述筆者認為,“主叫彩鈴”問世的思路和彩話的誕生、運作思路同出一轍,都是向著“被叫彩鈴”廣闊的市場看齊,希望把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看成順理成章的玩意!爸鹘胁殊彙北厝磺巴居邢,必然曇花一現。另外,隨著音樂手機的普及,撥號時聽音樂顯得更加直接和容易,完全不用依賴運營商的網絡實現。所以“主叫彩鈴”是畫蛇添足,是彩話后的又一個言過其實的產物。
通訊世界(www.tele.com.cn)